我问你个问题,你有没有注意到,娃哈哈这么多年打下的江山,国资控股46%,结果收益却像打了水漂?一算账,利润连个像样的中型公司都比不上,这事你琢磨明白了吗?
我也纳闷,查了下娃哈哈的股权结构和运营模式,越看越像一套精巧的利益迷宫。表面上是国有控股企业,实际上核心资产和利润早就悄悄转场了,只留下一个壳子在台面上撑门面。这个局,不是一天两天设计出来的,而是几十年一点点打磨下来的。
先说个数据,2022年,娃哈哈集团的净利润仅有不到2000万元,和它每年动辄超五百亿的营收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你要说是市场不行?品牌过气?看看它线下铺货和广告覆盖,再看看娃哈哈AD钙奶、营养快线这些老品还能冲上快消榜单,根本解释不通。
那利润去哪了?
去的地方可多了。
娃哈哈集团本身如今已基本不再直接生产。真正的生产线和工厂,比如娃哈哈XX有限公司娃哈哈YY饮料公司,早就成了宗庆后家族100%控股的私人公司。这些公司虽然挂着娃哈哈的名号,但跟集团本体没有股权关系。
展开剩余74%生产不是本体的。
销售也不是。
销售渠道掌握在宏胜饮料手里,而这家公司早在2004年就由宗庆后的女儿宗馥莉全权掌控了。她曾是娃哈哈集团副董事长,但更大权力其实集中在宏胜上。也就是说,从产品卖出去的那一刻起,钱就已经不归集团了。
这还没完。
连生产所需的瓶子、瓶盖、标签、香精、原料等辅料供应链,也基本掌握在宗庆后兄弟姐妹的企业手中。这些人有的是长期供应商,有的是独家授权方,控制着关键环节。
产、供、销三段都绕开了娃哈哈集团本体,利润自然也就没剩下什么。你以为的是一个横跨全国的大集团,其实拆开来看,像是一块块积木拼出来的宗氏家族经济生态圈。
你再回头看,那46%的国有股份,能拿到什么?集团成了空壳,商标虽然值钱,但使用权几乎都是内部低价授权或者干脆借用。法律上你是控股,运营上你是局外人。
这套设计精到到什么程度?杜建英控制的一批公司掌握着娃哈哈不少核心工厂,而宗馥莉上位后明显在做切割。她不再让这些公司代工,宁愿找今麦郎代工,也不想让这些叔叔姑姑再吃供应链的红利。
甚至有媒体拍到她亲自拿着游标卡尺去测量包装盒,细节做得极细。我不认为她是在作秀,更像是在宣示一种态度:你们之前分的太多了,现在得收回一点。
但问题是,这些家族成员靠娃哈哈吃饭已经吃了二十多年了,你现在说断就断,谁能忍?所以,宗家开始了内斗2.0:不是明着撕,而是法务开路、公关跟进、财务重审,个个都是狠人。
宗庆后过去几十年能把品牌做到今天,靠的绝对不是简单的经营手法,而是一整套人脉和股权设计。培养接班人的方式也有点像分封制:你一个厂,我一个渠道,他一个供应商,各自为政又彼此依赖,集团作为象征性核心坐镇中枢。
这个平衡曾维持了将近二十年,现在崩了。
我查了下最新的工商信息,从2023年到娃哈哈相关公司变更记录频繁,多次涉及法人代表更替、公司注销、资产划转。宗馥莉试图把控制权往自己手里收,代价是打破旧有联盟。这不是单纯的家族内斗,更像是重新洗牌。
别光说娃哈哈,其实很多所谓国资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都在玩类似的模式。国资坐庄,品牌站台,实际控制人早就把主要利润渠道绕开了监管和分红机制。
最冤的是谁?当然是那46%的国有股东。你说他们是傻子吧,也不至于。但几十年下来,连财报都看不到真相,说明这个壳设计得足够牢靠。
最后我就在想,国有控股的意义到底在哪?只要设计得好,坐拥股份也拿不到实利,连话语权都有限。如果你要监管,第一关就是商业机密;你要查账,第二关是授权合约;你要追责,第三关是运营效率解释。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个细节,宗庆后去世后,很多老员工发朋友圈说他是老板,也是发工资的人。这话看着暖,但细思极恐:发工资的从来不是娃哈哈集团,而是宗家。
你说,这局还能怎么破?
发布于:江西省尚竞配资-炒股配资官网-配资炒股开户-杠杆炒股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