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虚构小说,情节和对话纯属虚构,请勿于现实关联。
"老板,你这绸缎的手感不对劲啊。"
"客官,这可是宫中采购的同款料子,您再摸摸这纹路..."
"宫中的?那你倒是说说,当今皇上治国如何?"
布店内瞬间安静得落针可闻。几个正在挑选布料的客人停下了手中动作,掌柜的额头渗出细密汗珠。这年头,背后议论皇帝可是要掉脑袋的罪名。
货商王老三看着眼前这个神情淡定的陌生客人,心跳如擂鼓。
此人约莫四十多岁,相貌普通,但说话间透着一股令人窒息的威严。
门口站着的两个随从表面看似普通,实则站姿笔直,眼神警觉,明显不是一般人。
店内其他客人感受到这种紧张气氛,纷纷找借口离开。王老三的双手开始微微颤抖。
01
康熙二十三年秋,紫禁城内的皇帝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扰。
"启奏万岁爷,湖广总督奏报,今年水患严重,需要朝廷拨银二十万两赈灾。"户部尚书明珠跪在金銮殿上,手捧奏折。
"江南织造又上奏,说江南丝绸滞销,商户叫苦不迭,请求减免商税。"
"河南巡抚奏报,当地蝗灾严重,百姓流离失所..."
一连串的灾情报告让康熙感到头痛欲裂。每天面对的都是这些冷冰冰的数字和官样文章,他越来越怀疑这些奏折的真实性。
散朝后,康熙独自走到御花园。秋风萧瑟,黄叶满地。他想起了祖父顺治皇帝曾经说过的话:"做皇帝最难的不是治国,而是了解民心。"
"李德全。"康熙唤来贴身太监。
"奴才在。"李德全小心翼翼地跟在身后。
"你觉得那些大臣上报的情况是真是假?"
李德全犹豫了一下:"万岁爷,奴才不敢妄议朝政。"
"我问你话,如实回答就是。"康熙停下脚步,转身看着这个跟了自己十多年的老太监。
"奴才觉得...可能有些夸大。"李德全小声说道,"奴才的老家就在河南,前几天托人打听了一下,那里虽然有灾情,但没有奏折上说的那么严重。"
康熙眉头紧锁。他早就怀疑有些官员为了邀功或者贪污救灾银两,故意夸大灾情。但坐在深宫之中,他很难了解到真实情况。
"我要出宫看看。"
"皇上!"李德全吓得跪倒在地,"万岁爷龙体贵重,若有闪失,奴才就是死一万次也难辞其咎啊!"
"我意已决。你去准备便装,告诉众大臣我染了风寒,需要静养几日。"
李德全知道皇帝的脾气,一旦决定的事情很难改变,只能硬着头皮去准备。
三天后的清晨,一个穿着蓝色长袍的中年商人从紫禁城侧门走出。他身材中等,相貌经过化妆师精心伪装,看上去就是个普通的外地商人。身边跟着两个便衣侍卫,伪装成随从。
为了这次出行,康熙特意让宫中最好的化妆师为自己易容,连走路的姿态都经过专门训练,务必不露任何破绽。
前门大街是京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各种店铺鳞次栉比,人流如织。康熙化名为"王有德",带着两个侍卫开始了他的民间之旅。
"糖葫芦,又酸又甜的糖葫芦!"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举着糖葫芦串在人群中穿梭叫卖。
康熙走上前去:"小家伙,来两串。"
男孩跑过来,眼神机灵:"客官,您是外地来的吧?我们这儿的糖葫芦是最正宗的!"
"怎么看出来的?"康熙好奇地问。
"您说话的腔调跟本地人不太一样,而且..."男孩压低声音,"您身上的料子是好料子,一看就是有钱的主儿。"
康熙暗自惊讶,这个小孩观察力竟然如此敏锐。他接过糖葫芦,随口问道:"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男孩脸上的笑容瞬间黯淡下来:"就我和娘了,爹前年得病死了。娘说只要我好好卖糖葫芦,总能养活我们娘俩。"
"那你娘现在做什么?"
"娘在家给人家做针线活,一双鞋能挣三文钱。"男孩说着,眼中闪着倔强的光芒,"娘说等我长大了,一定要读书识字,将来考科举当官。"
康熙心中一动。这个孩子虽然家境贫寒,但说话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更让他感动的是,孩子的母亲虽然生活艰难,却依然对孩子抱有希望。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小石头,我娘说石头虽然不起眼,但很坚硬,什么困难都压不垮。"
康熙掏出一两银子递给小石头:"这些糖葫芦我都要了。"
小石头眼睛瞪得滚圆:"客官,这...这太多了,我找不开啊!"
"不用找了,剩下的就当是叔叔给你的。"康熙拍拍孩子的头,"记住,好好读书。"
小石头捧着银子,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他深深鞠了一躬:"谢谢好心的叔叔!我一定会好好读书的!"
看着小石头兴奋地跑远,康熙心中五味杂陈。在宫中,他每天接触的都是价值千金的珍宝,但这一两银子在小石头眼中,却是改变命运的巨款。
02
离开小石头后,康熙继续在街上闲逛。他特意走进一家茶馆,想听听百姓们平时都在议论些什么。
茶馆里坐着各色人等,有商人、手工匠、读书人,还有一些闲散人员。康熙找了个角落坐下,竖起耳朵听着周围的谈话。
"唉,这年头生意越来越难做了。"一个胖商人叹气道,"各种苛捐杂税一年比一年重,赚的钱都交税了。"
"可不是嘛,"另一个瘦商人附和道,"前天衙门又来收什么'商铺维护费',说是为了维护街道整洁。我看就是又想出新花样搜刮我们。"
"你们还算好的,"一个木匠模样的人插话道,"我们这些手艺人更惨,不仅要交人头税,连做个椅子都要交'木材使用费'。"
康熙越听越惊讶。按照户部的奏报,朝廷的税收政策应该是很宽松的,怎么到了这些百姓口中,变成了如此沉重的负担。
"不过话说回来,"那个胖商人压低声音,"听说当今皇上还是很爱民的,就是底下的官员太贪了。"
"嘘!"瘦商人赶紧制止,"这话可不能乱说,被人告发就麻烦了。"
"怕什么,这里都是自己人。"胖商人不以为然,"我就说了怎么样?皇上英明,错的都是底下那帮贪官污吏!"
康熙心中既欣慰又忧虑。欣慰的是百姓们对他这个皇帝还算认可,忧虑的是地方官员的贪腐问题比他想象的严重得多。
这时,茶馆外传来一阵骚动。一个衣着华丽的年轻人带着几个家丁走了进来。
"让一让,让一让!"家丁们趾高气扬地推开挡路的客人。
年轻人扫视了一圈茶馆,不屑地说道:"什么地方,又脏又乱的。"
"少爷,要不我们换个地方?"一个家丁提议。
"不用,就在这里坐一会儿。"年轻人随意找了张桌子坐下,完全不顾原来坐在那里的客人被迫让座。
康熙观察着这一幕,心中愤怒。这个年轻人明显是官宦子弟,仗着家世横行霸道。
"小二,来壶好茶!"年轻人拍着桌子喊道。
茶馆伙计战战兢兢地端来茶水。年轻人喝了一口,立刻吐了出来:"什么破茶,猪都不喝!"
说着,他一把推翻茶壶,滚烫的茶水溅了伙计一身。伙计疼得直咧嘴,却不敢吭声。
康熙再也忍不住了,站起身来:"这位少爷,做人不能这样霸道吧?"
年轻人转头看着康熙,上下打量了一番:"你算什么东西,也敢管本少爷的事?"
"我虽然不算什么,但看不惯你欺负老百姓。"康熙压抑着怒火。
"哈哈哈!"年轻人大笑起来,"你知道我是谁吗?我爹是工部侍郎陈大人!得罪了我,有你好果子吃!"
康熙心中冷笑。工部侍郎陈维新,正是他前几天还在夸奖的清廉官员,没想到竟然有这样的败类儿子。
"就算你爹是天王老子,也不能随便欺负人!"康熙毫不示弱。
年轻人脸色涨红,正要发作,突然注意到康熙身边站着的两个"随从"。这两人虽然穿着朴素,但站姿笔直,眼神锐利,明显不是普通人。
"算了,不跟你这种乡下人一般见识。"年轻人悻悻地站起身,带着家丁离开了茶馆。
茶馆里的客人们对康熙投来赞赏的目光。那个被烫伤的伙计走过来,深深鞠了一躬:"多谢这位客官为小的出头。"
康熙摆摆手:"举手之劳。"
这次茶馆的经历让康熙对官场腐败有了更深的认识。表面上清廉的官员,私底下可能正纵容家人作恶。看来他的微服私访很有必要。
03
离开茶馆后,康熙来到了前门大街最繁华的地段。这里店铺林立,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他的目标是那些老字号商铺,想了解一下这些做了几十年生意的商人对朝政的真实看法。
"王记布庄"是一家门面不小的店铺,门口挂着"诚信经营五十载"的招牌。康熙决定就从这里开始。
刚走进店门,就听到里面传来争吵声。
"掌柜的,你这价格也太黑了吧!这样的料子竟然要五两银子一匹?"一个穿着绸缎的富商模样的人正在和店主争论。
"客官,我们是老字号,童叟无欺。这个价格在整条街上都是最公道的。"店主王老三耐心解释着。
"公道?我看是抢钱差不多!"富商不依不饶,"我告诉你,我在别的地方只要三两银子就能买到同样的货!"
王老三脸色有些难看:"客官,如果您觉得贵,可以去别家看看。我们这里明码标价,从不讲虚价。"
"你这是什么态度?信不信我去衙门告你欺客?"富商威胁道。
康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暗自观察着王老三的表现。这个商人面对无理取闹的客人,既没有卑躬屈膝,也没有恶语相向,表现得颇有骨气。
"客官,您要告就告吧。"王老三挺直腰板,"我王老三做了十五年生意,从来没有欺骗过任何一个客人。您如果觉得我的货不好,可以不买,但请不要污蔑我的人格。"
富商没想到一个小商人竟然敢这样硬气,一时语塞。他环顾四周,发现其他客人都在看着他,觉得很没面子。
"好,好!我记住你了!"富商恶狠狠地丢下一句话,拂袖而去。
康熙上前几步:"掌柜的,刚才那个客人太过分了。"
王老三苦笑道:"没办法,现在这年头,有钱的就是大爷。不过我也不能昧着良心做生意,该是什么价就是什么价。"
"您这种做生意的态度很好。"康熙赞许道,"像您这样的商人现在不多了。"
"客官过奖了。"王老三谦虚地说,"我就是个小本买卖,靠的就是诚信二字。这家店是我爹传给我的,我也要传给我儿子,不能砸了招牌。"
康熙心中对这个商人的印象更好了。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还能坚持诚信经营的商人确实难得。
"您这里的货品质量怎么样?"康熙开始挑选布料。
"您放心,我们家的货都是精挑细选的。这匹蓝绸是江南来的,手感滑腻,色泽鲜亮。这匹棉布是河北织的,结实耐用,适合做日常衣服。"
王老三一边介绍,一边展示着各种布料。康熙注意到,他对每一匹布料的产地、特点都了如指掌,说明确实是个内行。
"这匹绸缎不错。"康熙拿起一匹淡青色的绸缎仔细查看,"不过手感好像有点粗糙。"
"客官您再仔细摸摸,这可是宫中常用的料子呢。"王老三有些着急,"我是托关系从宫中采购管事那里拿到的样品,质量绝对没问题。"
康熙眉头一皱。这确实是宫中常用的料子,他太熟悉了。但他故意挑剔道:"宫中的料子?我怎么觉得不像呢?"
王老三额头开始冒汗。眼前这个客人虽然穿着普通,但说话间透着一种莫名的威严,让他感到压力。
"客官,您是做这行的?"王老三小心询问。
"略懂一二。"康熙模糊回答,"我在外地也做点生意,见过不少好料子。"
就在这时,店里又进来几个客人。看到有人在挑选布料,也凑过来看热闹。
04
随着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店内的气氛变得热闹起来。康熙趁机和其他客人聊了起来,想了解更多关于民间疾苦的情况。
"几位都是本地人吧?"康熙询问道。
"是啊,我们都在这条街上做生意。"一个中年男子回答,"您是外地来的客商?"
"山西来的,想在京城做点生意。"康熙编了个身份。
"山西好地方啊!"另一个人感叹道,"听说那边的商人特别会做生意。"
"哪里哪里,现在到处都不好做。"康熙叹了口气,"各种税收名目繁多,利润越来越薄。"
"可不是嘛!"众人纷纷附和,"现在这年头,税收一年比一年重。"
"不过总的来说,还是比前朝好多了。"王老三插话道,"至少现在社会安定,没有战乱。"
"那倒是。"一个老客人点头,"当今皇上还是很英明的,就是底下的官员..."
他话说到一半,突然意识到在场有陌生人,赶紧住了嘴。
康熙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细节,心中暗想:看来百姓们对基层官员的腐败问题确实意见很大。
"各位觉得现在的政策如何?"康熙试探性地问道。
众人面面相觑,显然对这个敏感话题有所顾虑。
"政策是好的,"王老三小心回答,"就是执行的时候会走样。"
"比如说商税,朝廷规定是按营业额的三分抽取,但到了地方官员那里,就变成了五分、甚至八分。"王老三压低声音说道。
"还有各种名目的杂费,"另一个商人补充道,"什么店铺维护费、治安管理费、环境整治费,一年下来比正税还多。"
康熙越听越愤怒。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制定的惠民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竟然被如此扭曲。
"那你们没有申诉的渠道吗?"
"向谁申诉?"有人苦笑道,"县官、府官都是一丘之貉,谁会为我们这些商人说话?"
"如果能直接向皇上申诉就好了。"一个年轻的商人天真地说道。
"皇上高高在上,怎么可能知道我们这些小民的疾苦?"众人都笑了。
康熙心中五味杂陈。作为皇帝,他每天都在为国计民生操心,但在百姓眼中,他却是高不可攀的存在。
"不过话说回来,"王老三突然说道,"我倒觉得当今皇上是个好皇帝。"
此话一出,所有人都安静下来,包括康熙在内。
"老王,这话可不能乱说。"有人提醒道。
"有什么不能说的?"王老三不以为然,"我说的是实话。你们想想,这些年没有大的战乱,百姓安居乐业,虽然官员贪腐严重,但总体来说比前朝好多了。"
"再说,皇上年纪轻轻就承担起治国重任,多不容易啊。"王老三继续说道,"我听我那个在宫中做事的远房表弟说,皇上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处理各种政务。"
康熙听到这里,心中涌起一阵暖流。没想到这个素不相识的商人竟然如此理解他。
"老王说得对,"一个老者点头道,"皇上是好皇上,错的是那些贪官污吏。"
"如果皇上能知道我们的真实情况就好了。"有人感叹道。
"皇上日理万机,哪有时间管我们这些小事?"另一个人摇头道。
康熙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整治这些贪官污吏,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就在这时,康熙突然问道:"那你们觉得当今皇上治国如何?"
这个问题让店内的空气瞬间凝固。所有人都看向康熙,包括王老三在内,所有人的脸色都变了。
王老三深深吸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的回答将决定全家人的命运。
作为一个在前门大街摸爬滚打十五年的商人,他见过太多因为一句话不慎而家破人亡的例子。
眼前这个陌生客人身上散发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威压,那种气质绝不是普通商人能拥有的。而门口那两个随从,虽然穿着朴素,但站姿笔直,眼神警觉,明显受过专业训练。
更让王老三心惊的是,刚才交谈中,这个客人对宫中用料如此熟悉,说话间还差点说漏了什么,那种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上位者气息让他不寒而栗。
店内其他客人也察觉到了异样,纷纷悄悄往门口移动。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危险的味道,仿佛一个不小心就会引发什么可怕的后果。
王老三的双腿开始发软,冷汗顺着脊背流下。他缓缓开口,准备说出那关键的五个字。就在这时,他看到客人眼中闪过一丝几乎察觉不到的期待和紧张。
这个眼神让他心中的猜测更加强烈。如果真的是那样...
王老三的脸色变得煞白如纸,整个人仿佛被雷击中一般愣在当场。
05
王老三的喉咙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半天说不出话来。他的手心全是汗,紧紧握着柜台边缘,指节都发白了。
店内的其他客人已经感受到了这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一个接一个悄悄离开。很快,偌大的布店里就只剩下了王老三、康熙和那两个"随从"。
"怎么不说话了?"康熙的声音很平静,但王老三听出了其中隐含的威胁。
王老三深深吸了一口气,突然抬起头直视康熙的眼睛。
就在那一瞬间,他看到了一种熟悉的眼神——那种只有在特定场合才会见到的,带着绝对威严和掌控一切的眼神。
这个发现让他的心跳几乎停止。
"您问错人了。"王老三缓缓说出了这五个字,声音虽然颤抖,但每个字都说得很清楚。
康熙愣了一下,显然没有料到会是这样的回答。他原本以为会听到一些恭维的话,或者是小心翼翼的敷衍,但"您问错人了"这五个字却包含着完全不同的意味。
"问错人了?"康熙重复了一遍,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是的,问错人了。"王老三的声音依然在颤抖,但语气却变得坚定起来,"像我这样的小民,哪有资格评价天子?天高皇帝远,我们这些蝼蚁般的人物,连见都见不到圣颜,又怎么能妄议龙威?"
康熙心中一震。这五个字表面上看是在推脱,实际上却透露出了更深层的含义。"您问错人了"——不是"我不知道",不是"我不敢说",而是"您问错人了"。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王老三认为,询问这个问题的人应该有足够的身份和地位,而不应该是一个普通的外地商人。
"你觉得我应该问谁?"康熙继续试探。
王老三擦了擦额头的汗珠:"客官,您这话让小的怎么接?小的就是个卖布的,每天想的就是怎么把生意做好,怎么养家糊口。至于朝政大事,那是朝廷大员们考虑的,不是我们这些小民该操心的。"
"可是刚才你们不是在讨论税收政策吗?"康熙不依不饶。
"那...那是因为切身相关。"王老三小心措辞,"我们讨论的不是政策对错,而是这些政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一个卖布的商人关心税收,就像农夫关心天气一样,这是生存需要,不是政治议论。"
康熙暗自赞叹。这个王老三确实不简单,不仅察觉到了他身份的异常,还能在如此紧张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给出如此巧妙的回答。
"那我换个问法,"康熙决定进一步试探,"如果让你对当今皇上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王老三沉默了很久,久到康熙以为他不会回答了。
"如果...如果真有那样的机会,"王老三终于开口,声音变得更加沙哑,"小的想说:万岁爷,您辛苦了。"
这句话说完,王老三的眼泪竟然流了下来。
康熙完全没有预料到会是这样的反应。他原以为会听到一些套话,或者是祈求什么的话,但"您辛苦了"这四个字却让他的心境瞬间发生了变化。
"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康熙的声音也变得柔和了一些。
"因为..."王老三擦了擦眼泪,"因为我知道当皇帝不容易。我们这些小民,每天只需要考虑自己家里的事情,已经够累的了。可是皇上要考虑的是天下所有人的事情,那得多累啊。"
"而且,"王老三继续说道,"我听我那个在宫里做事的表弟说过,皇上经常工作到深夜,有时候为了一个政策要反复修改好多次,就是怕对百姓不利。这样的皇帝,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康熙感到喉咙有些哽咽。作为皇帝,他听过无数的颂词,但从来没有一句话像王老三这句朴实的"您辛苦了"一样触动他的心。
"你那个表弟在宫里做什么?"康熙好奇地问。
"就是个小太监,在御膳房打杂。"王老三如实回答,"他识字不多,但人老实。每次回家探亲,都会跟我们说宫里的事情,说皇上人很好,从不无故责罚下人。"
康熙心中暖流涌动。他想起了御膳房确实有一个姓王的小太监,人很老实,做事认真。原来那个小太监就是王老三的表弟。
06
"那你觉得现在的生活怎么样?"康熙继续问道。
"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王老三诚实地回答,"比起前朝那种兵荒马乱的日子,现在确实好多了。至少不用担心哪天突然来一队兵马把店铺抢了。"
"但是税收确实重了些,"王老三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出来,"不过我想,这可能不是皇上的本意。皇上制定的政策应该是好的,就是到了下面执行的时候会变味。"
"你怎么知道皇上的政策是好的?"
"因为皇上年轻有为,而且据说很关心民生。"王老三说道,"我们这些做生意的,最怕的就是政策朝令夕改,但这些年政策还算稳定,说明皇上有长远的规划。"
康熙越听越感动。这个普通的商人虽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对政治的理解却如此深刻。他不仅能够理解政策制定和执行之间的差别,还能够体谅皇帝的难处。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见到皇上,你会跟他说什么?"康熙再次问道。
王老三想了想:"我会告诉他,底下的官员确实有贪腐现象,但大部分百姓还是感激皇上的恩德的。还有就是,希望皇上保重身体,不要太劳累了。天下这么大,不是一个人能管得过来的,该放权的时候还是要放权。"
康熙心中震撼。这个王老三不仅察觉到了官员贪腐问题,还提出了"该放权的时候还是要放权"这样的建议。这种政治智慧,连朝堂上的一些大臣都未必能有。
就在这时,康熙做出了一个决定。
"王掌柜,"康熙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我想告诉你一件事。"
王老三心中一紧,以为要出什么事了。
"其实,我不是什么外地商人。"康熙缓缓说道。
王老三的腿开始发软,他感觉自己快要站不住了。
"我知道。"王老三用极其微弱的声音说道。
"你知道?"康熙有些惊讶,"你什么时候知道的?"
"从您第一次说话的时候。"王老三诚实地回答,"您说话的语气,还有您身上的那种气质,都不是普通商人能有的。再加上您对宫中用料如此熟悉,我就猜到了。"
"那你为什么不说破?"
"因为既然您选择微服私访,肯定有您的原因。"王老三说道,"作为一个臣民,我应该配合,而不是拆穿。"
康熙彻底被震撼了。这个王老三的智慧和品格都远超他的想象。
"你不害怕吗?"康熙问道,"刚才那些话,有些可是很危险的。"
"害怕。"王老三老实地回答,"但是我想,既然您亲自来了,就是想听实话。如果我说些假话套话,对您没有任何帮助,反而是对您的不敬。"
"而且,"王老三继续说道,"我刚才说的都是实话。我确实认为您是个好皇帝,虽然下面的官员有些问题,但这不是您的错。一个人不可能把每件事都做得完美,特别是管理这么大的一个国家。"
康熙沉默了很久。他在思考王老三的话,也在思考这次微服私访的收获。
"王掌柜,你刚才说的话,我都记住了。"康熙最终说道,"关于官员贪腐的问题,我会认真处理。关于政策执行中的偏差,我也会想办法改善。"
"万岁爷..."王老三想要跪下,但被康熙制止了。
"现在不要跪,"康熙说道,"我还有个问题想问你。如果让你给朝廷提建议,你会提什么?"
王老三想了想:"我觉得,朝廷应该多派一些微服私访的官员下来,了解真实情况。光靠官员的奏报,很难知道民间的真实状况。"
"还有就是,希望能建立一个直接向皇上反映问题的渠道,让百姓能够直接举报贪官污吏,而不用通过层层衙门。"
"另外,商税的征收应该更加规范化,不能让地方官员随意增加各种名目的费用。"
康熙认真地听着,时不时点头。这些建议都很实用,而且切中要害。
"你这些建议都很好,"康熙说道,"我会认真考虑的。"
07
"那现在我想问你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康熙看着王老三的眼睛,"你愿意为朝廷做事吗?"
王老三愣住了:"万岁爷,您的意思是..."
"我需要一些像你这样了解民情的人,"康熙说道,"不是让你当什么大官,而是希望你能够定期向我汇报民间的真实情况。"
"这...这..."王老三有些不知所措。
"你不用现在就答复我,"康熙说道,"你可以考虑几天。如果你愿意,我会安排人联系你。如果你不愿意,也没关系,你的忠诚和智慧已经让我很感动了。"
王老三思考了一会儿:"万岁爷,如果您信得过草民,草民愿意为朝廷尽一份力。不过草民希望能够继续经营这家布店,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了解民间疾苦。"
"当然可以。"康熙欣然同意,"我要的就是你这种扎根民间的人。"
"那现在我要走了,"康熙站起身来,"这次谈话,让我收获很大。"
"万岁爷,"王老三突然说道,"草民还有一个不情之请。"
"你说。"
"希望您以后微服私访的时候,能够多注意安全。"王老三认真地说,"天下需要您,百姓需要您,您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
康熙心中再次涌起暖流。这个朴实的商人,关心的不是自己能得到什么好处,而是他这个皇帝的安全。
"我会注意的。"康熙承诺道。
临走前,康熙从怀中掏出一个小玉佩,递给王老三:"这个你收着,如果以后有什么紧急情况需要联系我,就让人带着这个玉佩到宫门口。"
王老三接过玉佩,发现上面刻着一个精致的龙纹,一看就知道是宫中之物。
"万岁爷,这太贵重了。"王老三想要推辞。
"收着吧,"康熙坚持道,"这不仅是联系的信物,也是我对你的信任。"
王老三小心翼翼地收起玉佩,深深鞠了一躬:"草民一定不辜负万岁爷的信任。"
康熙点点头,转身准备离开。走到门口时,他突然回头:"对了,你刚才说的那五个字——'您问错人了',确实很巧妙。你既没有冒犯龙威,也没有违背良心,还巧妙地提醒了我身份的特殊性。很聪明。"
王老三苦笑道:"草民当时只是想保住全家性命,没想到还有别的意思。"
"有时候,最朴实的智慧往往是最高明的。"康熙说道,"你今天给我上了一课。"
说完,康熙带着两个侍卫离开了布店。
王老三站在店门口,看着那三个身影消失在人群中,久久不能平静。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普通的生意日会变成如此不平凡的经历。
康熙回到宫中后,立即召见了几个重要的大臣。
"朕今天微服出访,发现了一些问题。"康熙开门见山地说道。
"不知皇上发现了什么问题?"户部尚书明珠小心询问。
"地方官员贪腐严重,百姓负担过重。"康熙严肃地说道,"朕制定的惠民政策,到了下面执行时完全变了样。"
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从明天开始,"康熙继续说道,"朕要派遣钦差大臣到各地明察暗访。凡是发现贪腐的官员,一律严惩不贷。"
"另外,朕决定建立一个直接向朕反映问题的渠道,让百姓能够越级上访。"
"皇上英明。"大臣们齐声说道。
但康熙知道,仅仅依靠这些措施还不够。他需要更多像王老三这样了解民情的人,需要更多能够给他提供真实信息的渠道。
几天后,康熙派了一个信得过的太监去联系王老三。从此,王老三成了康熙的民间信息员,定期向朝廷汇报各地的真实情况。
而那家"王记布庄"也因为主人的特殊身份,成了许多百姓反映问题的地方。王老三总是耐心听取大家的意见,然后如实汇报给朝廷。
08
一年后,康熙再次微服私访前门大街。这次他发现,街上百姓的脸色明显比一年前好了很多,各种苛捐杂税也减少了不少。
他又一次走进了王记布庄。
"王掌柜,生意怎么样?"康熙笑着问道。
"托您的福,比以前好多了。"王老三也笑了,"税收减轻了,生意自然就好做了。"
"那些贪官污吏呢?"
"被查处了不少,剩下的也收敛了很多。"王老三汇报道,"现在大家都说,遇到了明君。"
康熙心中欣慰。一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百姓的生活确实得到了改善。
"还有什么问题吗?"康熙继续询问。
"目前来看,情况比以前好了很多。"王老三想了想,"不过还有一些小问题,比如有些地方的官员虽然不贪了,但办事效率不高,百姓办个事情要跑很多趟。"
"这个问题我记下了。"康熙说道,"回去后我会想办法解决。"
两人又聊了很久,康熙从王老三那里了解到了很多有用的信息。临走时,康熙又给了王老三一些银两,说是感谢他这一年来的辛苦。
王老三坚决不收:"万岁爷,草民为朝廷做事是应该的,不能收赏钱。"
"那就当是买布的钱吧。"康熙笑道,"朕的确需要一些好布料。"
王老三这才勉强收下,并且精心挑选了几匹最好的布料送给康熙。
从那以后,康熙的微服私访成了一种制度。他不仅自己经常下去,还派遣其他官员定期深入民间了解情况。
而王老三也成了这个制度中的重要一环。他不仅自己收集信息,还培养了一批其他的信息员,形成了一个覆盖京城及周边地区的信息网络。
通过这个网络,朝廷能够及时了解民间的真实情况,也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问题。
康熙的统治因此变得更加稳固,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显著改善。而这一切的起因,就是王老三在那个紧张时刻说出的五个字——"您问错人了"。
这五个字不仅救了王老三全家的性命,也开启了一个新的政治制度。它证明了民间的智慧往往比庙堂之上的理论更加实用,也证明了一个好的皇帝应该经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真实需求。
多年后,当史学家记录这段历史时,都会提到那个在前门大街卖布的王老三,以及他在关键时刻说出的那五个字。这五个字虽然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君臣智慧博弈的经典案例。
而王记布庄也因此成为了一个传奇,代代相传,成为诚信经营和忠君爱国的典型。王老三的后人继续经营着这家店铺,也继续为朝廷提供着民间信息,直到清朝末年。
总结
这个故事展现了康熙皇帝微服私访的智慧和一个普通商人的机敏应对。王老三的"您问错人了"五个字,表面上是推脱,实际上是对皇帝身份的巧妙确认和对自己地位的准确定位。他既没有直接议论朝政触犯禁忌,也没有阿谀奉承失去真诚,而是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了对皇帝的理解和支持。
这种民间智慧往往比庙堂理论更加实用。王老三不仅保住了全家性命,还因此成为朝廷的民间信息员,为改善政治生态做出了贡献。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最简单的话语蕴含着最深刻的道理,最普通的人具备着最珍贵的品质。康熙能够虚心接受民间建议,王老三能够忠诚智慧地为国效力,这种君臣相得益彰的关系,正是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理想状态。
尚竞配资-炒股配资官网-配资炒股开户-杠杆炒股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